目前市场上肉(制)品种掺杂、掺假的现象时有报道,部分不法商贩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在肉(制)品中掺加其它来源的品种,甚至全部为标称以外的其它价格便宜的动物源性成分,例如牛肉(制品)中掺杂猪源性成分、羊肉制品中掺杂鸭成分、马肉冒充驴肉等。
动物源性饲料中的牛羊源性成分被认为是牛海绵状脑病、痒病传播的主要原因,禁止疫区含牛羊源性成分的动物源性饲料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已成为防止动物疾病感染、流行的主要手段。
通过传统感官鉴别方法如其色泽、气味、组织性状等对于肉及肉制品检测,已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些添加了色素、芳香剂、深加工的肉制品,感官判断可靠性更差,而饲料中的动物源性成分用常规方法就更无法分辨。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肉类掺假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食品安全监管。快速、有效、准确、可靠的检测技术是有效监管肉类掺假的重要手段。上海海关食品中心研究员潘良文表示,目前国内现行的动物物种鉴定标准繁多,方法混乱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国际国内肉类贸易及执法监管工作,亟须建立且国际通行的检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04年发布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乳及乳制品之外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还应当在标签上标注“本产品不得饲喂反刍动物”字样。该条规定,是为了预防“疯牛病”的发生。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它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饲喂感染疯牛病病毒的牛肉骨粉制成的饲料造成的。食用感染疯牛病病毒牛肉能够导致人类患类似病症,即新型克雅氏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任何治疗疯牛病的有效药物。政府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检测动物饲料中的各类动物动物源性成分就有很大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