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L-色氨酸
化学分子式:C11H12N2O2
白色至黄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臭,稍有苦味。熔点289度(分解)。
长时间光照则着色。与水共热产生少量吲哚,如在氢氧化钠、硫酸铜存在下加热,则产生多量吲哚。
色氨酸与酸在暗处加热,较稳定。与其他氨基酸、糖、醛类共存时极易分解。如无烃类共存,与5mol/L氢氧化钠共热至125度仍稳定。用酸分解蛋白质时,色氨酸完全分解,生成腐黑物。略溶于(1.1g/100ml,25度)。溶于热水、热乙醇、稀盐酸和碱性氢氧化物溶液。属必需氨基酸。
1、营养增补剂。蛋清蛋白、鱼肉、玉米粉等所含色氨酸为限制氨基酸,大米等谷物中含量较少。可与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合用强化氨基酸。按0.02%的色氨酸和0.1%的赖氨酸添中于玉米制品,可显著提高蛋白质效价。
1.长时间光照则着色。与水共热产生少量吲哚,如在氢氧化钠、硫酸铜存在下加热,则产生多量吲哚。与酸在暗处加热较稳定。与其他氨基酸、糖类、醛类共存时极易分解。
2. 存在于白肋烟烟叶、烟气中。
动物:促进动物的采食、削弱应激反应、改善动物睡眠,还可以增加胎儿和幼仔的抗体、提高乳畜泌乳。降低日粮优质蛋白用量,节约饲料成本,降低日粮蛋白饲料用量,节约配方空间等。 L-色氨酸的生产Zui早主要是依靠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制造。随着对微生物法生产色氨酸的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法发酵生产色氨酸。现已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可分为微生物发酵法和酶促转化法。近年来还出现了直接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直接发酵法和转化法相结合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基因工程、酶的固定化和高密度培养等技术在微生物育种和酶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直接发酵法和酶法生产色氨酸的工业化进程。